理论研究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来源: 添加日期:2019-0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

  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就是要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的紧密结合,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明确目标追求与功能任务,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和明确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有机结合,也需要回答这一根本问题,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结合的关键点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二者相结合的目标追求表现为三个层次:一、从教育教学根本目的上说,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从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来说,是要通过课堂和课程这个主渠道,探索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来说,是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最终要达到的总目标,就是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立德树人要以德为先,德才结合,德育和智育并重。中国古代先贤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居其首位。同时,立德树人又包含了立德与树人两个有所不同的侧重点。有人认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指向和目标。古语也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所谓立德,就是立德业,养德性,有德行。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所谓树人,就是培才能,练技艺,有才学。要培养高素质、能力强、具有健康心智,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立德主要体现出的是育人,树人主要体现出的是育才。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也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引导来体现;树人则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体现。

  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康心理,主要体现出的是立德和育人的特征要求;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主要体现出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两方面功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2、拓宽育人途径,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来进行,教育方式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区别。自觉、有目的地采用这两种不同特性的教育方式,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拓宽育人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课堂是主渠道,课程是重要载体。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覆盖高校所有专业、面向所有学生,在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直接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效果也在不断提升。真正高质量有针对性、“有滋有味”、受到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回味无穷”,一生难忘,终身受益。

  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在明确规定的若干门课程和学分、课时等教学要求框架内实施,其所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认同和接受科学理论,把理论知识的认知转化为信念和信仰追求,养成和保持优良德性和品行。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直接向学生表明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育目标十分明确,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体现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的特征。同时,这种显性教育也有其局限性,思政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学时学分有限,只占总体课堂教育教学一少部分,并不能覆盖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有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照本宣科、纯说教式“满堂灌”的教育教学,也会存在一些逆反心理和认知差异,加大了教育教学的难度。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人们较多地关注的是无意识、间接产生影响与作用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正规课程之外受到的无形教育,涉及文化层面、校园环境、物质层面、管理制度层面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环节。国外学者把这种课堂外的文化环境氛围和环节产生的德育教化效果称为“隐性课程”。与这种“隐性课程”有所不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高校的常规课程和课堂教育教学中,专业课程和课堂的教育教学的比例远远超出思政课程和课堂所占比例。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密切结合,基础是课程和课堂,关键在教师和学生,工作重心在院系和教研室。要用好课堂主渠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通过课程和专业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的是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性质。课程思政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具有榜样示范性、交流平等性、知识专业性和方式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一些局限。课程思政教育没有统一模式,需要结合各种专业、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际去探索适应,更需要思政课程的方向性引领。推进课程思政,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所具有的目标追求一致性、教育教学方式接近性和教育教学效果互补性,以利于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在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上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落实全员参与育人,实现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

  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肩负着育人的光荣使命与崇高职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前提就是全员参与、全员育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教师,兼职担任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党政干部、辅导员,以及从事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广大教师,能够做到相互配合,真正同向同行,形成育人育才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独立人格、优良品质和良好心智,也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也需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成长成才。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文化素质、人文与科学精神、协作精神、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高校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师,应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和重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大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来说,育人与育才的功能和职责结合更为紧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这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也体现出对高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保持教育教学目的、方向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承担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任务与职责。但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看,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虽然是高校整体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能包揽所有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工作。高校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育才的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优秀传统,教育与教学历来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高校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同时,应该自觉“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自觉把立德与育人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关键也在教师,需要发挥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主讲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师主导的“课程思政”二者导向有机结合、效用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形成合力的大思政格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大思政工作中可以发挥作用的重点与途径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都不可或缺。

  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铸魂育人,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有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还要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等要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抓住关键少数,以点带面,树立榜样和典型,发挥他们对其他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版权所有 © 香港正版图库大全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4号 邮编: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