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凝聚青春力量 传承百年信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添加日期:2021-01-22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开栏的话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回望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的艰辛历程,广泛弘扬各个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反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生动展现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实施“百年行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精神风貌,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凝聚强大奋斗力量。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10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跟随信仰的指引,在这里酝酿、开启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0年后,无数的青年学子心怀梦想来到这里,从革命前辈的奋斗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基因”百年传承

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序厅正中迎面是大型铜板浮雕《起点》,展现了出席中共一大代表的形象,在火红的党旗映照下熠熠生辉。

在这里入党宣誓,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心怡感到无比自豪:“透过革命前辈们坚定的眼神,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豪情壮志,也感受到了先辈们为新中国付出一切、挥洒热血的决心,鼓舞着我们奋勇向前。”

100年前,他们也是“90后”“00后”。青春隔着时空对话,相同的“红色基因”产生了强烈共鸣。无数的青年学子怀着崇敬的心情,到这里聆听百年前同龄人的故事,透过一件件馆藏探寻成长的力量。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是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一件镇馆之宝,1920年由年仅29岁的陈望道翻译完成,对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上海8所学校200余名师生代表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以“新时代答卷人”为主题演绎党史故事。复旦大学学生于骐恺参演了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情景剧,他感慨地说:“重温那段真理的岁月,感悟《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折射出的真理之光、信仰之源,再次坚定了自己入党时的初心。”

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鼓励和感召之下,无数革命志士投身救亡图存的抗争之中,也为复旦注入了百年传承的红色基因。陈望道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2018年,在上海市委支持下,复旦大学修缮了陈望道旧居,以“信仰之源”为主题打造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两年多来,这里已经迎来了6万多名参观者。展示馆开设的“红色筑梦·四史现场讲”系列视频微党课,网络总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信中说:“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红色文化”永放光芒

“暑假到一大会址纪念馆研学,我看到了一些珍贵的馆藏,邂逅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故事的名字叫《忠诚源于信仰——一座衣冠冢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纪念馆里一位特殊的讲解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生潘梦婕向前来参观的小观众们讲解革命故事。

为什么要来一大会址纪念馆当讲解员?潘梦婕说,第一次来馆参观时,被张人亚守护《共产党宣言(蓝皮本)》的故事深深吸引,自己主动上网搜集资料学习研究,还将心得体会加入了故事讲解中。

近年来,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观众接待量呈井喷式增长,观众中有不少是青少年学生。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纪念馆推出“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研学项目,鼓励江浙沪等地的中小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在红色文化的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将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讲好红色故事,是使命,更是成长。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志愿者持续10年在一大会址开展志愿服务,近300名师生来到党的诞生地,在讲与解之间连接古今,在做与行之中接力传承红色基因。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4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胡晨,在研二时曾参加志愿讲解服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坐着轮椅前来参观的老奶奶,大概八九十岁了。一路上,她默默听我的讲解,时而向我轻微点头,时而望着展品陷入沉思。直至来到主展馆结束的地方,我介绍董必武老先生的一幅题词‘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时,她用力地鼓掌,眼眶中含着热泪。”

6年过去了,谈起志愿服务的经历,胡晨的心中依然充满自豪和感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接力棒仿佛交到了自己的手里。”

“这10年来,一大会址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在讲解传承中体悟信仰的力量,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一种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意识。”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党委副书记张云中说。

2015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为上海市首批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今年28岁的青年党员张桁嘉,在向明中学读高中时就报名参加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讲解。考入同济大学后,他牵头组织学生志愿者来一大会址纪念馆服务。大学毕业后,张桁嘉留校担任交运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他又带领更多的同济学子加入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者队伍,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红色圣地为追梦少年铺就人生底色。在这座古朴而庄严的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正在成为广大青年学子追溯信仰力量的场域、接受精神洗礼的课堂。

“红色血脉”代代赓续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根据上海市最新复核统计,上海现存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段时期内的各类红色资源612处。

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也正在走进大中小学生课堂,成为思政课的生动教材,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之“钙”。

2018年,新型党史课程“开天辟地”在上海大学开设,课程由上海党史学界10余位专家联袂担纲主讲,采用“项链模式”和“问题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授课,全方位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革命事业。该课程开设3年来,学生反响热烈,一座难求。

“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感召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其中,我相信了解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有助于年轻学子成长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课程负责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说。

近年来,黄浦区教育局深入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将碎片化的资源拓展统整为系统化的红色教育版图,教师开设跨学科思政课程讲好红色故事,学生徜徉在红色场馆里汲取精神滋养,学校聚焦区域教育发展史和校史中的首发首创开讲校史微课,红色血脉流淌在每一处教育发生的地方。

“在初心始照之地教书育人,是黄浦教师无上的荣光;打造红色教育高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黄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姚晓红说。

百年壮阔征程再起新篇,百年红色基因领航育人。今年1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创设“多语种+党建”模式,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译介、写作、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师生学者积极参与,运用学校现有的29个语种网站对外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强调说:“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组成部分。”

“从《共产党宣言》的译介到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外语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奋斗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表示,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将拓展汇聚更多的资源,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版权所有 © 香港正版图库大全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4号 邮编:241002